「本文来源:大河报」□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张波张亚林文图“以后谁再说河南有什么缺点,我第一个不愿意!因为我看见了、我听见了、我也接触了真正的河南人。”7月28日上午,在新乡结束救援,已经返回河北献县的志愿者赵广恩依然沉浸在感动之中。赵广恩说,在新乡参与抗洪救援的三天时间,彻底颠覆了自己对河南人的印象。每天听到最多的是一声声的感谢,每天看到最多的是当地群众给救援者最大的关爱,感触最多的是新乡人民那种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四村民一拍即合献县“四十八村”好汉驰援新乡赵广恩是一名退伍兵,河北省献县文大夫村人,在县城有自己的生意。献县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名,说它特殊,因为它不是某个村庄的名称,而是一个集体的概念,是众多村庄的合称——这就是四十八村。历史上这些村子曾经常年洪水泛滥,群众饱受洪水之苦,“四十八村”又被称作“献县泛区”。赵广恩的村庄就属于这四十八村中的一个,从网上看到河南遭受到了水灾,常常听老辈人讲洪灾之苦的赵广恩再也坐不住了。7月23日一大早,他将电话打到了村里,“到河南抗洪去,咱能做啥就做点啥!”赵广恩的提议当即得到了村委会主任、副主任以及村里另一名货车司机的响应,四个人一合计,当天上午开上车就出发了。赵广恩说,其实当时有点仓促,几个人在县城买了几十件矿泉水、几十件方便面。完全没有想到带上橡皮艇或者冲锋舟,这也给他们后来的救援带来了不便。当天下午5点,赵广恩一行就赶到了京港澳高速新乡下站口,一看到他们车上的支援灾区条幅,收费站立即免费放行。出了高速站口,他们被现场的当地志愿者带到了距离高速路口不远处的新乡学院,这里是新乡市设立的一个救援接待点。赵广恩说,卸完捐赠的物资后,这里的工作人员很快给他们安排了救援任务。这之后的三天,赵广恩四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在当地志愿者的组织下转战新乡和卫辉,这让他们感受到了新乡当地救援工作很有组织,忙而不乱。刚到新乡被“认亲”“娘家人”是最大的依靠赵广恩说,在新乡的三天时间,他收获最多的是温暖和感动。到达新乡的第一天,在新乡学院,一名中年女士就上前认亲。认亲的女士叫刘亚玲,是新乡市力博精技机械公司的技术总监,丈夫是新乡学院研究生处的处长李文星,他们的家就在新乡学院。刘亚玲是河北任丘人,任丘与献县又同属沧州。7月23日下午,在新乡学院,刘亚玲在众多的外地车辆中一眼看到了家乡的来车,十分激动,赶紧上前打上了招呼。刘亚玲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新乡,结婚、成家,后来又把父母接到了新乡,刘亚玲觉得早已成为一个真正的新乡人。但看到沧州的车牌照,刘亚玲仍然感到分外亲切。“我娘家人来救我们了,我肯定要认亲啊!我还要把他们照顾好,招待好!”在新乡的三天时间,刘亚玲夫妻俩始终和赵广恩他们保持着联系。“第一天我要请他们吃饭,结果救援指挥部的给他们安排好了,准备请他们到家里洗澡、休息,结果还是救援指挥部给安排的宾馆。”7月28日上午,面对采访,刘亚玲又显得有些愧疚,“我还是感觉没把娘家人招待好,本来想等他们救援结束,安排他们一起吃个饭,但最后他们走的时候比较匆忙,没有来得及。”刘亚玲说,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娘家人”永远是出门闺女最大的依靠。“这一次新乡受灾,部队来了、全国各地都来支援新乡,这是新乡最大的依靠,都是新乡的娘家人。”刘亚玲说,等灾难过去了,新乡人应该记住这些帮助过我们的人,以后他们到新乡了,新乡人都是他们的娘家人,要把他们接待好。转战新乡卫辉救援三天收获一辈子最多感动赵广恩告诉记者,他们4人来新乡时就带了一台车,没有专业的救援船只,第一天只能浅水区往返疏散转移群众。但到了第二天,他们4人被新乡市财政局的一名志愿者拉进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