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国祥倪秀军夫妇:20年献血毫升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于国祥和倪秀军夫妇看着二十年来几十本无偿献血证,感慨万千。左大中摄
本报记者韩梅
“今年献血‘任务’完成喽,年再接再厉!”近日,即将出差的于国祥跟妻子倪秀军一起翻阅着数十个无偿献血证,既欣慰,又感慨!
20年来,于国祥获得27个“无偿献血证”,累计献血多毫升;倪秀军比他少两个小本本,19年献血毫升。俩人累计献血多毫升,相当于10个成年人全身的血液。
今年43岁的于国祥性格稳重而坚毅。他是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周官屯村人,这个村是个全县闻名的富裕村。但他的奋斗历程比很多人要曲折得多。
于国祥初中毕业后,在父亲承包的果园里干了一年多。“后来发现‘种地不如搞仪器’,就在年转型车床加工,自己加工、生产、组装。”于国祥说,这样持续干了5年后,发现本村人在外地销售的利润更大,于是他外出做了5年建筑仪器销售,渐渐有了积蓄。但不久生意遭遇了一次被骗,几乎让他血本无归。于国祥无奈回到老家,开了一个小厂,“做穿墙螺丝生产。”他说,没过两年,国家淘汰低端产品,企业遇到了瓶颈。要养活老小,他转行当起了仪器售后服务。
多年“满天飞”,于国祥养成了不喝酒、不吸烟的习惯。
大约年春天,于国祥跑业务在沧州长途汽车站下了车,正等公交车时,发现不远处有辆献血车。“听了人家的宣传介绍,说献血没有坏处,反正是做善事,撸起袖子就献了毫升。”说起第一次献血,于国祥只记得献完血,拿着小本本就坐车回家了。
到了年末,于国祥到县城办事,又碰上献血车,他又一次献血。“从那年开始,我也了解到献血一般间隔半年,一次可献毫升或毫升,我身体好,这么些年每次献毫升。”于国祥说。
于国祥走南闯北,事业沉浮,工作变换,人生沧桑,但唯一不变的是坚持每年献血两次——至少毫升。
“献血不仅是义务和无偿,更是做善事;不单单是救急,更多是救命。”于国祥说。今年7月,正在河南做器材售后修理的于国祥在朋友圈发现一条信息,沧州郭庄镇某村民住院急需O型血小板。“我看朋友圈一直在转,寻思着病人肯定非常着急,就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