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河县简史
宋熙宁六年(公元年),在石家圈(今河北泊头市西交河)立镇。金大定七年(公元年)废镇立县,名交河。元至元二年(公元年),交河并入乐寿,未几复故。明洪武四年(公元年)徙县治于今交河镇,仍称交河县,年5月,交河县撤销,其政区并入泊头市。
2、金代交河十镇
金朝(年-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完颜阿骨打(完颜旻)所建。西与西夏、蒙古等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共传十帝,享国年。
《金史》卷二十五志第六地理中载:交河金大定七年(年)以石家圈置。镇十景城、南大树、刘解、槐家、参军、贯河、北望、夹滩、策河、沙涡。
3、金代交河县域
考诸镇位置并参照《交河县志·舆地古图》,基本可确定金代交河县区域东北到今沧县的景城崔尔庄、大白洋桥一带;北到今献县南部的淮镇一带;西北至今献县西南部参军镇一带;西到今四营镇的灌河村、亭子河一带;西南至今西辛店乡夹疃村、窦庄屯一带;南到今王武庄镇大树闫一带;东与南皮县隔南运河相望。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
民国《交河县志》村名道光《交河县志》记载的交河十镇4、交河十镇的兴起
金朝统治期间,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商业的活跃,兴起一些新的城镇。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是宋朝统治者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创造出来的。建炎二年(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决开黄河堤防,造成了黄河向南改道,由北入渤海改为了东南入黄海。虽然这次决口给今天河南东南、山东西南、安徽、江苏等省的人们带去苦难的同时,但是对于在饱受水患80年的黄河以北地区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解脱。终于不用每日担惊受怕、频繁的搬家了。水患的解除,也为昔日境内水流交错、水患连连的交河县城镇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据《金史·地理志》统计,金时共有镇个,分布于各路。其中主要分布在山东东、西路(个),南京路(98个),河北东、西路(71个),河东南、北路(70个),京兆路(37个),大名路(23个),庆原路(23个),其他如凤翔路、北京路、西京路、中都路、临洮路、鄜延路、东京路、上京路为数极少,总共才60个镇。由此可见,金代商业城镇比较发达地区主要是今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广大地区。金代新设立的镇或是商业重镇或是军事交通要地,其地位高于其他普通乡镇,金代镇的长官职同宋代的镇监,称为"知镇",被纳入国家职官建制之中;镇上另设有同监、巡检、司吏、提控等官员,与知镇共同负责民事、词讼、税收、户口、治安、防御等事务。定居人口的增加和镇市建筑的修建表明镇已具有了城镇的完备形态,并承担着经济、行政和军事等诸多职能,故此金史单列出这些镇。
金朝统治期间,各地的商业发展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当时女真的龙兴之地东北地区还是“无市井,买卖不用钱,惟以物相贸易”,的阶段,而金中都与开封府都是兴盛的商业城市。河北东路,天会七年(年)置,领县三十,设镇三十五。仅交河一县就设镇10个,占全路设镇总数的三分之一,足见当时交河军事战略位置之重要和商业之发达,交河十镇相隔之近,当时不仅在河北,而且在整个金国统治全域也算是密度最高的。
5、十镇简介
往事越千年,沧海桑田,随着蒙金战争、元末义军与元军、义军之间的混战、明初的靖难之役,金代交河繁华一时的这些镇也慢慢衰落了,大部分的镇因战乱归于荒土一片。交河相邻的阜城县,据雍正《阜城县志》和相关地名资料记载:明朝洪武初年,阜城全县仅存户,不足人,分布在4个村庄。足见战乱、灾患对百姓的摧残。交河十镇,到明初基本没有原住民了,他处迁徙来百姓,根据残留遗迹,依稀沿用原名,有的痕迹无寻则只能更换新名了。只有个别的集镇,借助水陆交通便利,又重新焕发生机。现就金代交河十镇今昔地名对照并作简要介绍。
南大树镇:在今河北泊头市王武庄镇大树闫。
今日灌河村贯河镇:又名灌河镇。在今河北泊头市灌河村。据《交河县志》记载,在灌河村东南1公里处有一座古庙名曰灌河寺,后因为耕地划规黄屯村管理,后来人们把灌河寺渐渐就叫成了黄寺。在灌河流传着灌河殿金银十八罐的说法,有好汉储宝,金牛推磨、金角修殿,高僧斗法小青蛇等典故和传说。
北望镇:今河北沧县黄递铺乡北王村,据传为燕王朱棣部将王俭后人所立。
民国《献县志》之《景城考》景城镇:今沧县西部崔尔庄镇。因崔、石二姓建村,原名崔石庄,后石姓返籍,崔姓自名崔庄,书写成崔尔庄。
夹滩镇:今泊头市西辛店乡夹疃村。《交河县地名资料汇编》:据查元朝至正元年(公元年),孟姓迁此立村,因村中有一坑塘(俗称为潭),故取名为夹潭,后俗称为夹疃。
刘解镇:今河北泊头市西北流澥寺村。《交河县地名资料汇编》:据传:该村于明朝永乐五年(公元年)立村,该地有一座古庙,因失修倒塌,道士辞庙时留于庙中一只靴子。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年),曹、王、郭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发现此靴,取名留靴寺。清康熙二年(公元年),根据村西直泻三里的老盐河古道,又改名为流澥寺。以上两镇,地名解释实为望文生义,真正来历反而被遗忘了。
槐家镇:今献县淮镇。因此地有大片槐树,初起名槐家镇,后因忌“槐”字,明代改为“淮家镇”,年改称淮镇至今。
参军镇:今献县小平王乡参军镇村。《献县地名资料汇编》:参军,汉至宋的武职名称,即参军事,本参谋军务之称。此为北宋杨延昭的一个参军镇守的地方。
策河镇:大概今泊头市一溜留寺阁村。《交河县地名资料汇编》: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永乐年间,此地有一座寺庙,故此几个留寺阁得名至今。现有北留寺阁、李留寺阁、董留寺阁、杜留寺阁等村。不难发现,以上几个古镇中,现今村名都与寺庙有关,不难理解,凡是繁华之地,大凡兴建寺庙,虽后来遭兵戎之灾,但遗址尚存,并能发现碑刻等文化信息,使得地名得以延续。
沙涡镇:大概是今阜城县东一溜灰窝之地,现有史、刘、李、殷等灰窝村。据传明朝中期,江西分宜县山庄乡小西村姓刘的在阜城为官,娶李灰窝李姓一女为妻,在李灰窝村北单立村庄,依村南烧白灰的窑场残迹取村名刘灰窝,也有另一种更早的传言,据说再早窑厂烧制白灰的老者姓刘故名刘灰窝。按民国《献县县志》言,沙涡镇在今献县,是否指今本斋乡的沙洼村,还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