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村庄,家家户户玩蛐蛐,不玩让人看不

玩蛐蛐,斗蛐蛐,常被人称作“不务正业”的事。而在河北献县郑圈村,家家户户抓蛐蛐、玩蛐蛐、斗蛐蛐,如果哪个农户家里没事不去抓蛐蛐,还会让周围的街坊邻居看不起,被称作另类。正在斗蛐蛐的这个人,是郑圈村村主任郑成礼。他不仅是抓蛐蛐的高手,还是引领全村人玩蛐蛐的带头人。郑成礼介绍,郑圈村自古就有玩蛐蛐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宣德年间,“据传宣德皇帝特别喜欢斗蛐蛐,当时皇帝身边有一名‘把罐人’(注:伺候皇帝玩蛐蛐)就是郑圈村人,这个人告老还乡后回到了郑圈村,开始引领全村人玩蛐蛐、斗蛐蛐。”郑成礼说起的这段历史,目前已经无从查证,但是郑圈村人自古以来抓蛐蛐、玩蛐蛐、斗蛐蛐是个不争的事实。虽说郑圈村人抓蛐蛐、玩蛐蛐、斗蛐蛐自古就已延续下来,但郑成礼坦言:郑圈村人对蛐蛐的商业化认识基本为零,没有想到蛐蛐还能换钱花。郑圈村人把蛐蛐商业化始于6年前,“引路人”就是图中的这位,名叫郑祖江。老郑是郑圈村人,多年前从村里走出在沧州做生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老郑的朋友圈子中有玩蛐蛐的人,那时他才知道蛐蛐还能卖钱,且价格不菲,好蛐蛐高达上万元。一个小蛐蛐果真这么值钱?后来,郑祖江在朋友的带领下前往山东宁津县考察,“蛐蛐的需求量很大,好蛐蛐根本供不应求,人家一个县,蛐蛐的销售额达到几亿元,已经把蛐蛐做成产业。”考察期间,郑祖江认识了一名上海的收购商,郑祖江跟人家谈起,自己的家乡河北献县郑圈村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玩蛐蛐的传统,希望人家能来河北献县看一看。由于收购商喜欢挖掘新的货源和市场,这样容易出“好虫”,因此后来上海客商来到郑圈村,手把手教给老郑选地块、选品种,逐步带他入行。郑祖江放着城里的生意不管,回乡来抓蛐蛐,这个事情一下子就在郑圈村传开,多数人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还有人猜测,这是在外混得不行才回家抓蛐蛐,因此郑祖江动员乡亲们下地抓蛐蛐时,动员了多天,只动员来两个人,一个是郑祖江的侄子(右),一个是村里的单身老人郑五场(左),再无他人。动员多天才动员来两个人,还遭到非议。两个就两个,这师徒三人开始下田抓蛐蛐。由于毕竟是刚刚起步,而且对于蛐蛐的品相把握不准,因此收益有限,捕捉到的蛐蛐,每只能卖二三十元。尽管收益甚微,但是看到田间的蛐蛐还能卖钱,很多人投来羡慕的目光,等到第二年抓蛐蛐的季节,加入到抓蛐蛐行列的人逐渐增多,由于经验不断丰富,因此郑祖江师徒捕获的蛐蛐品相越来越好,每只已经能够卖到二三百元。郑圈村是一个纯农业村,田间种植的都是大田作物。据当地农民介绍,农民种植一亩玉米,刨除各种生产资料后,每亩纯收入三四百元。而夜晚时间抓一只蛐蛐就能卖二三百元,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都说“这还不容易吗”,因此从第三年开始,郑圈村人几乎是全村出动,夜间穿好防蚊虫叮咬的衣服,头顶探照灯,出没于田间地头,捕捉蛐蛐,拿来卖钱。直到第四年,不仅郑圈村人夜幕降临全村出动抓蛐蛐,就连周边村庄的人都带动起来,此时精品的蛐蛐,每只卖到两三千元。抓个小蛐蛐,等于近10亩玉米的收入,这在当时引起轰动,因此在抓蛐蛐的黄金季节里,每天郑圈村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蛐蛐交易空前高涨。为规范交易行为,郑圈村蟋蟀交易市场应运而生,坚决杜绝“白虫”(人工繁殖)进场交易。笔者在郑圈村采访,碰到正来市场交易蛐蛐的郑祖广,他胸前抱着的竹筐装满蛐蛐罐,蛐蛐罐中总共30多只蛐蛐,这是老郑昨夜的收获。谈及收入,老郑说:“我岁数大,腿脚不好,眼力也不行,不能跟他们年轻人比,今年到现在,已经卖了3万多元。”确实,如果郑祖广跟捕蛐蛐能手杨聪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杨聪抓蛐蛐4年,经他捕获的最贵的蛐蛐,卖到了元一只。杨聪介绍,最多时,一晚上能抓六七十条,一晚能挣1万元。但是他坦言,不是每天都能挣这么多,截止到目前已经收入5万多元。而挣这些钱,不是全年,只是一个半月时间。抓几条小蛐蛐,一个半月的时间,就能换来四五万元的收入。说起这个事情,别说别人,就连郑圈村村主任郑成礼都感觉像做梦一样,然而事实摆在这里,广大村民确实拿蛐蛐换来真金白银,郑成礼也是一个受益者。“去年,我找好一块地,抓了3条蛐蛐,卖了元。”郑成礼介绍,其中一条“白牙青”(注:蛐蛐名),行价应该在元左右,“收购商为鼓励我,给了我1万元,这等于是我一年的工资。”郑圈村人,每到抓蛐蛐的黄金季节,每到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到田间地头抓蛐蛐,第二天就能换来真金白银。“正是由于郑圈村人有多年抓蛐蛐的传统,因此小孩子对蛐蛐的品相都能分清,不会错抓。一只小虫就能卖一二十元,小孩子高兴得不行。”郑圈村村主任郑成礼介绍,一般家庭抓蛐蛐的年收入大概在四五万元左右,今年郑圈村销售蛐蛐总收入超过万元,今年最贵的一只蛐蛐卖到元。其实,对于郑圈村人来说,还不仅仅是销售蛐蛐的收入,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餐饮、民俗、蛐蛐罐、捕捉蛐蛐的工具等等,形成一条完整的蛐蛐产业链,每个产业链条上的人都收获颇丰。而且在郑圈村,抓蛐蛐、玩蛐蛐、斗蛐蛐,再也没有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事情。目前已是郑圈蟋蟀市场管理协会会长的郑祖江说:“到现在为止,如果你是郑圈村人,如果闲时不去田间抓蛐蛐,你在郑圈村就没法混,保准有人说你——你每天吃完晚饭刷手机、看电视有啥用?还不如去抓蛐蛐卖钱,如果闲时不去抓蛐蛐就会成为另类,现在已经成了不抓蛐蛐反而让人看不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654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