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雄县朱各庄镇道口村沛桥公益之声

原创:金板凳摄制组提起雄县的道口村,您会想到什么?津保高速旁靠近入口处南,一排排彩钢房,有个以销售各种布为主业的小村庄,这就是道口村,给雄安人的第一印象。那么,道口村的名称由来,有什么典故渊源,又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呢?说起这些,您未必知道。那就请跟随我们《雄安记忆》摄制组,一同走进道口村,了解这些故事,带您领略不一样的道口。据县志记载:清嘉庆六年(年),大清河决口,赵村南街(现属容城)被冲毁,李、孟等姓24户人家迁往河东此处建村,发展东北、西南向二斜街,村民鳞次而居,称鱼鳞街。因村东为县城赴京大道,乡民俗称该村为大道口,后简称道口。这是县志,对于道口村形成和名称由来的详细记录,那历经多年后,现如今的道口又是怎样呢?据道口村支书讲:目前道口距离雄县县城大概8公里,共有村民户,人口人,耕地亩,党员58人,村民代表33人,主要产业是销售箱包布。可见历史的滚滚车轮,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口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们摄制组沿街取景时,特意去了县志记载的两处地方:鱼鳞街和大道口。鱼鳞街鱼鳞街:当年为了抗击侵华的日军,有效掩护自身安全,便于与敌人周旋,形成了特色鲜明错落有致的街道。由于街道房屋的形状酷似鱼身上的鳞片,被村民们形象地称为鱼鳞街。可见,道口人在与敌人斗争中的聪明与智慧。刘满雪介绍官道大道口: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此路为一条官道,是北京通南京的必经之路。至今,还留有一句顺口溜:从北京出来,良乡塔、半仙坡、过了窦店、琉璃河,十二座连桥赵北口,过去雄县,是鄚州,到了鄚州一堆土,过去任丘、河间府,出北关、进南关、过了河间是献县……,可一直说到南京城。久而久之,村民们迁移而来,于此处居住,俗称此路为大道口,后简称为道口。路东为大道东,路西为大道西。看完上述介绍,是不是道口村,故事颇多,已经出乎您的预料,那么,接下来和我们一起看看道口的村容村貌,一起感受道口人的情怀与乡愁。道口小学在道口村的小学里,本村还有一位名人被记录在展板上,祖籍道口村。此人,便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同时也是戏曲艺术教育家的”的李万春(——),满族正黄旗人,被人尊称为活猴王、“北猴王“,蜚声剧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843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