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本斋,年生于河北省献县东辛庄一个回族贫苦农民家庭,全家13口人。母亲白冠文,父亲马永常。马本斋的母亲心地善良,常给孩子们讲苏武牧羊、岳母刺字、木兰从军的故事。母亲的言传身教,对马本斋的幼小心灵产生了深刻影响。因生活所迫,17岁时,马本斋随父外出做工,踏上了走西口的路。起初,父子二人在张家口一带以炸油条为生。后来,又辗转来到内蒙古给人放马。
马本斋年冬天,19岁的马本斋经朋友介绍,加入了东北军张宗昌的部队,年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独立21师第四团团长。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还乡务农。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马本斋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招募家乡青壮年70余人,组成了回民抗日义勇队,并很快扩充、改编为“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年,马本斋率队参加八路军,部队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10月,马文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上写道:“我决心为回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而回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实现。”
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任支队司令员。在日寇对冀中根据地的扫荡中,回民支队与八路军主力纵队和贺龙、关向应率领的师协同作战,消灭土匪武装第六路。回民支队威震冀中平原,有“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之誉。在数次与日伪军的血战中,回民支队先后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马本斋烈士林园年9月25日,为了消灭回民支队,日军包围了东辛庄,要村民交出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见村民们不说,鬼子就捆吊毒打村民……“臭鬼子,汉奸,给我住手!”刚到现场不久的白文冠从人群里挤出来,“我就是马本斋的母亲!”
鬼子把白文冠带到了河间县城,挖空心思逼着她写信劝降马本斋,诱使白文冠说服儿子“归顺皇军”,享受“荣华富贵”,被马母严辞回绝。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鬼子继续关押白文冠。为了让儿子再无牵挂地打鬼子,白文冠以死相搏,绝食7天,于年10月4日气绝身亡,时年68岁。
得知母亲牺牲的消息,马本斋强忍悲痛写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定继承母志,与日本人血战到底!”并赋诗明志:“宁为玉碎洁无瑕,烽火辉映丹心花。贤母魂归浩气在,岂容日寇践中华!”。
马本斋年9月,回民支队奉命开赴鲁西北,并于10月到达目的地。部队到鲁西北后,马本斋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从此,回民支队作为第三军分区的主力部队,打据点,斗汉奸,广泛开展借粮斗争,担负起了保卫、巩固和发展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艰巨任务。
然而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马本斋营养不良,积劳成疾,突发急性肺炎,年2月7日在山东省莘县不幸病逝医院,今河南濮阳县小屯村,终年43岁。
马本斋不幸病逝后,党中央在延安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主席敬献挽联“马本斋同志不死”,朱德总司令挽联“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马本斋有一子,名马国超,年出生,年应征入伍,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海测系。历任海军政治部部长、秘书长,海军航空兵副政委,正军职,年被授予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