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
润卿
献县内署北楼春望记
献陵①内署,旧有北楼一区,相传为国初王令君②所筑,垒址砌砖,高可六丈许,周围广狭半是。拾级而升,亘其中为三室,以供燕寝。最上一层,塑亭如丽谯,雉堞巍然,弩炮咸具,凡以杜未雨、戒不虞也。前后令君至,皆袭居其内。
岁甲辰③,余以三月来莅兹邑。越半载,三事渐修,四郊无故,遂撤楼高之半,易亭堞为栏槛,而露其上,蔽亏既去,万象纷来。余政暇,辄好登眺,然当秋冬之际,草木降霜,风砂卷雾,景物萧森,触目易生羁感。
粤今岁乙巳,序属春阳,朔逢花夕,槐芽欲茁,柳眼初舒。余偶辍卷而登焉,见环邑之内,鳞瓦含风,茅檐蘸日,闺杵邻鸡,迭与官舍柝声相和。晨烟晏寂,而舆者、蹇者、童而歌者、红妆而偶语者,复时出点缀于疏衢编舍间。左顾则为东郊,去楼最近,野趣亦最饶。陇麦铺青,堤芜糁绿。人家梨花数十树,开落参横道上,遥睇恍如积雪。芳草平陂之外,惟见梵宇参差,楼台缥缈而已。南则滹沱碧水,环流如带;北则皇华驿使,往复如梭,皆足备一时临观胜概。惟西郊距楼稍远,然烟村水树,亦自隐隐迎眸。大约枣杏千株,秫田万顷,环瀛数百里皆然,登斯楼可指掌得也。
——清·丁胤炜④《问山文集》卷二
▲李翰元画
注释①献陵:献县别称。
②王令君:王尽忠,辽东人。贡生。顺治五年任献县知县。
③岁甲辰:康熙三年()。
④丁胤炜(—),字瞻汝,号雁水,福建晋江人。顺治十二年贡生。初授漳平县训导,嗣改鲁山县丞,康熙三年,任献县知县。后历任户部主事、兵部郎中、湖广按察使。著有《问山诗集》《问山文集》。
▲张云林画
译文在献县衙署里,过去曾有一座北楼,相传是清初王县令所建,地基用砖砌成,高差不多有六丈,楼的周围大小差不多有三丈。沿着台阶走上楼,其中有三个房间可以用来闲时休息。最上面一层,建了一个亭子,如同华丽的瞭望楼,四周垛墙巍峨高耸,强弩火炮都有配备,这些都是未雨绸缪,用来防备意外事件的。前后各任县令都沿袭住在里面。
康熙三年,我在三月初三到这里任职。经过半年的努力,温饱、兵备和百姓信任等等都已经见到成效,辖境之内没有变故,于是拆除了楼高的一半,把亭子和垛墙改为栏杆,露出上面的天空。遮挡去除了,万千景象,于是纷纷而来。我工作之余,喜好登楼远眺。然而正值秋冬季节,草木被霜雪摧打,风砂吹卷着迷雾,景物萧条衰败,看到眼里容易让人产生困顿之感。
到了今年,正赶上阳春二月,花朝之夕,槐树的嫩芽即将萌发,眼眉般的柳叶刚刚舒展,我偶然放下书卷登楼远望,看到环绕县城之内,百姓的房瓦屋檐,都浸在和风暖阳里,闺门内的捣衣声、邻家的鸡鸣声,与官署内的打更声互相应和。清晨的炊烟散去,乘车的人、步履蹒跚的行人、唱着歌的儿童、相互交谈的少女,不时点缀在宽阔的街道和成排的房子间。向左看是东郊,离楼最近,野趣也最多,田陇间的麦苗把大地铺成青色,河堤上的杂草散布成一块块斑驳的翠绿。不知谁家的几十棵梨树,半开半落的,都参差地横在路上,远远看去,如同一层积雪。芳草满布大地,或坦荡,或起伏,再远处,只见到寺院高低错落,楼台隐隐约约。向南则是滹沱河,一道碧水,弯转环绕,如同一条带子。向北则是京城来的驿使,来来往往如同穿梭,都足以成为一时俯瞰的好景致。只有西郊距楼稍微远些,然而炊烟缭绕的村庄、碧水环绕的树木,也能隐约映入眼眸。大约有枣树、杏树上千株,谷子地上万顷,方圆数百里都是这样,登上这座楼就可以了如指掌了。(曲炳国译)
{绍婵曰}在这段描写中,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喜悦与安逸。
{润卿曰}忙里偷闲之时,正是拾得真趣之间。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