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到机械,地面到空中,沧州林业人员打

本报记者霍钢杰

昨天,市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韩会智再次查看了一下美国白蛾防治成果。

在国庆假期,林业部门针对第三代美国白蛾,开展了一场防治歼灭战。全市林业部门使用大型防治机械30台套、高压机动喷雾器余台套、农药20余吨,对20余万亩林地开展了防治,有效控制了美国白蛾疫情的蔓延,大大降低了虫口密度,达到了预期的防治目标。

从年在一次偶然机会中发现“敌人”,到今年,韩会智和同事们已经与美国白蛾“战斗”了15年。

在这15年里,他们有成功,也有教训。如今,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韩会智和同事们正逐渐掌控局面。

猛一抬头发现“敌人”

对于第一次发现美国白蛾的情况,市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的档案中仅简单地记录了一句话:年9月23日,沧州市首次在一棵法国梧桐树上发现了美国白蛾。谁也没有想到,与这种小虫的“战争”竟持续了这么长时间。

那天,市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韩会智、副站长姜秀华到沧州开发区管委会办事。

把车停在路边后,韩会智前去办事,姜秀华在周边转悠:“我们都有个职业病,甭管到哪儿,只要一停下来,就抬头看四处的树叶、树枝有没有异常,有没有病虫害。”这一抬头不要紧:只见树上挂着一张虫网,网上的小虫看起来很像是省林业厅要求重点防控的美国白蛾!

年,我省首次在秦皇岛发现美国白蛾的身影,省林业厅要求全省各地检查是否有美国白蛾疫情的出现。

从那之后,韩会智和姜秀华他们每年都查这事儿,“那些年,脑子里总是绷着这根弦。那次一抬头,在树上突然就看到了这样一个虫网,心里不由得一紧。”

姜秀华一时间拿不准,又不敢耽搁,马上打“我怀疑是美国白蛾,你赶紧过来。”

经过再三检查,两人确认:这个网幕是周边唯一的一个白蛾网。随后,两人拿来相机,拍下照片后报送给了省林业部门,请求帮助鉴定。

得到省林业部门的确认后,我市林业部门在第二天即召开现场会,沧州人与美国白蛾的“战争”由此打响。

“敌人”的“渗透战”

现场会后没多久,青县、黄骅、沧县、中捷、南大港、运河区、新华区等地的54个村发现了美国白蛾疫情,但基本上都是零星发布,没有成片灾害发生。

随后,其他县(市、区)逐渐发现美国白蛾疫情,直到年,全市个乡镇全部发现了美国白蛾。韩会智和同事们推断:美国白蛾很可能是由来往疫区的人员在无意中带入的。

韩会智举了一个例子:在我市北部地区有一条东西方向的乡级道路,沿途村子中,专门回收废旧塑料、废旧门窗的人员较多,这些人员经常从天津港往回拉东西。当时这条路沿线的美国白蛾成活密度最高,但附近的水质条件并不是很好,不太适合美国白蛾繁殖,而且沿线生长的主要是柳树,而这种窄叶树并不是美国白蛾最喜欢的栖息地。

另一个能支持这种推断的案例是献县的疫情。献县的美国白蛾疫情原发点在当地的一家废旧家具交易市场,当地的从业人员也经常往返天津港,运输废旧家具和门窗等。

韩会智说:“港口等区域往往是外来物种最先侵入的地方,运输废旧物品的人员可能会从那里携带来美国白蛾。废旧物品运来后,并不会被马上拆解、运走,还会堆放一段时间,而美国白蛾最喜欢在这种比较脏又相对温暖的地方化蛹,这也就为美国白蛾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空战”是“杀手锏”

据介绍,美国白蛾的食性杂、适应性强、繁殖量大、传播蔓延速度快,易暴发成灾,是一种世界性的检疫害虫。在沧州地区,它每年繁殖三代,5月、7月和9月是幼虫的危害期。

韩会智说:“美国白蛾的危害主要是幼虫吃叶子。最厉害的时候,它能把树上的叶子都吃光了,而且它更爱吃农作物的叶子。国内主要的农作物,基本上没有它不吃的。”

面对这么凶残的“敌人”,沧州人目前仍能在双方的“战斗”中掌控局面,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飞机防治(简称“飞防”)的应用。

韩会智记得很清楚,年6月22日,他们借用防治蝗虫的飞机在黄骅试着飞了两个架次,防治了亩林地的美国白蛾。“那个时间对我们防治美国白蛾来说,已经有点晚了,但我们10月底再去检查的时候,发现效果很好,比地面防治的效果好多了。”

于是,他们决定再试一年。第二年,还是在黄骅,他们又“飞防”了8个架次。“那时没经验,不知道该怎么弄。经验丰富后,我们就利用一早一晚的时间进行‘飞防’工作。”

年,他们“飞防”了多架次。

年,省林业部门转变思路,开始和企业合作,借助市场力量,将飞行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原来在20多天能“飞防”多架次,后来在20多天能“飞防”多架次,而且每架次携带的药量由原来的公斤增加到公斤。

“战斗”中也曾失利

韩会智说,虽然“飞防”工作现在做得不错,但是他们也有过教训。

那是在年,孟村某村的一处杨树林发现疫情。当时是8月底,正好是雨季,几乎每次打完药就下雨,导致防治效果很差。“走进树林后,虫子排便的声音都能听到,就像在下雨。”最终,这片树林中间约亩的面积,不光树叶被虫子吃光,连地面上的杂草也都被吃掉了。

当时,韩会智他们只能采取措施,尽量将虫害压缩在那片树林。第二年,他们对那片树林进行了重点“飞防”:把原本用于0亩林地的药量用在了这片亩的林地里。从那以后,这个村再没有大面积爆发过美国白蛾疫情。

“战争”仍在继续

韩会智说,自从开展大面积“飞防”作业后,美国白蛾疫情就大大减轻了。目前,“飞防”作业从每年的5月初开始,一直持续到5月底。这种方式,“喷一次能保证全年的防治效果”。

据了解,“飞防”所用的药物是低毒性的,对人畜无害,而防治成本约为10元/亩,仅为地面防治方式的1/3。不仅如此,还能避免林地所处地形、地理位置的局限性。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对美国白蛾不理不睬的鸟类、螳螂、寄生蝇、寄生蜂等“友军”也开始加入到“围剿战斗”中来。

据韩会智介绍,受经济性、飞机操作难度等因素限制,“飞防”作业将交通干线沿线、重点景区、大片林地等地优先列入防治计划,并设置了一个“面积在亩以上”的门槛。

目前,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大面积林地,在每年都进行“飞防”作业,因此,大片林地大规模爆发美国白蛾疫情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但韩会智说,由于树木零星分布于街巷、院落等地,既不便采用“飞防”作业,也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村里的疫情爆发却有很大可能性。而且这里有大量居民生活,一旦大规模爆发疫情,又容易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对此,全市林业部门在各个村庄安排了由村干部兼职的查防员,力求及时发现、防治病虫害疫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73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