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鲜花大棚里,一株株扶郎花争相盛开,阳光照射进来,为五颜六色的花海洒下点点金光。动作娴熟的花农们一边采摘一边聊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十五级扶郎花家庭农场的一幕。
图为花农正在采摘扶郎花。
十五级扶郎花家庭农场位于河北省献县十五级镇十五级村。这个村庄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种植村,曾经是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达60%以上。近年来,十五级村因地制宜,通过打造特色产业、优化设施环境、创新治理模式,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年底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小康生活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凝心聚力村庄经济“翻新篇”
从远处眺望,一排排整齐的温室大棚分列道路两侧,格外显眼。十五级扶郎花家庭农场成立于年,属于新型家庭农场。成立之初,创办者陈庆海、刘万里面临重重困难,他们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慢慢从“门外汉”变成“土专家”。如今,十五级扶郎花家庭农场总占地亩,建有扶郎花温室大棚22个,花卉种植的品质越来越高,远销北京、天津及周边省份,成为镇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为使扶郎花种植成为本村的特色产业,村“两委”班子积极出谋划策,帮助协调流转土地、修建水泥路、解决各类难题。年,十五级村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50万元新建2个花卉大棚,管理权仍交给家庭农场,享受固定收益分红。十五级扶郎花家庭农场成为十五级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示范基地。
图为十五级扶郎花家庭农场。
“在大棚里打工的都是本村和周边村的老百姓,有很多已经干了四五年了,大家对于不用外出打工就有收入感到很高兴。”村党支部书记刘清念笑着说。为惠及更多村民,家庭农场优先雇用贫困户,已辐射带动劳动力余人,实现25户脱贫户稳定增收。“我今年五十多岁,在家庭农场打工,每天能挣80元到元。再加上土地流转的钱,每亩每年元,有现在的收入我很满足!”脱贫户刘凤兰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十五级扶郎花家庭农场为村庄、村民带来收益的同时,还成了热门旅游点,每到节假日来这里游玩的人络绎不绝,一朵朵如太阳般的扶郎花让游客流连忘返,为村庄增添许多人气。
除此之外,村“两委”还结合本村土质情况,经多方考察、与县农业局等部门联系,于年引进河北蠡县麻山药种植品种,经过一年试验,村“两委”组织村民成立麻山药种植合作社,现麻山药种植面积已达余亩,成为本村的一项特色产业。
内外合力村庄环境“焕新颜”
“我们村的道路修建得越来越好,又宽敞又干净!我今年75岁啦,亲眼看着土道修成了砖道,现在成了水泥路!”正在村党建文化广场“好人园”游玩的李守华欣喜地说。村庄的基础设施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离不开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努力。
图为“好人园”文化广场。
为建设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十五级村还实施了农村道路亮化工程,先后投资12万余元,安装更换路灯多盏,村内大街小巷“亮心”工程全覆盖。同时,新修广场和游园四处,新建文化活动室,完成农家书屋建设,多样的活动场所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旗帜广场和“好人园”文化广场由驻村工作队注资修建,“我们最初设想的时候,就是希望可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宣传、弘扬村里的先进事迹等各种方式,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文化的熏染,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工作队队长贾钟昊说。
在工作队的帮扶下,十五级村正计划建立农村社区教育试点教室,进一步拓宽村民业余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
党建引领村庄治理“出新招”
特色产业有了,生活环境更美了,村庄治理也不能落后。村“两委”班子想群众之所想,真正把群众所需所盼放在心上、落在实处。打造十五级村综合服务站,提供代缴代办等37项服务事项。同时,村“两委”干部不定期外出参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村庄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真正提升建设村庄能力。
为打造高效、便捷、优质的生活圈,年,十五级村开始推行“包片联户户组(巷)联保”制度,以村庄大街为界分区、以小巷为界分片,通过自主举荐、群众推选相结合的方式,从党员、村民代表、群团骨干、热心群众中产生街长和巷长,每个片区建立党小组。村党支部明确分工编组、制定包片联户区域分布图,并负责联络本村街长、巷长,包片定责,明确联户任务,做到“村不漏巷、巷不漏户”。
图为十五级村新民居。
“我们党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小到除草、捡垃圾、巡查火点,大到疫情值守、防汛抗洪,我们自己先做好,慢慢会影响更多的人去建设村庄,我们村就会越来越好的。”街长刘青轩说。
支部、党员、群众的力量聚起来了,老百姓也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今年的医保和养老认证在广场上闲聊的时候就办完了,孩子们都出去工作了,我自己不会弄,多亏巷长朱宝芝帮忙。”70多岁的辛瑞廷对村里推行的新制度赞不绝口。
如今的十五级村,村美、民富、产业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未来的十五级村必将更好、更富裕,如扶郎花一样,充满蓬勃生机。(作者及单位:常琳,河北省献县十五级镇党委;和飞,河北省献县县委组织部)
(图片由作者提供)
征稿启事?
往期推荐喀拉奥依村: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
桃棚村:新时代的红色堡垒村
双石村:“荒山”变“金山”
蒙河村:民主治村和谐兴村
郭家桥村:山沟沟飞出“金凤凰”
朱村为什么这样红
阿希者村:“穷山包”变成“富窝窝”
仁南村:昔日“贫困村”如今“幸福村”
周窝村:小康生活有“声”有“色”又有“乐”
杨廖村:留清新乡愁建秀美乡村
大庙桥村:“土坷垃”里种出“金疙瘩”
韩家河村:走上绿色富民路
编辑:尹雪莹,刘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