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沧州之五十:沧酒·饮一世豪情编者按:一卷《风情沧州》,让我了解了不一样的沧州,同时也认识了此书的作者吴思妤女士,她笔下城市我都去过,也非常熟悉。今日读之,却倍感陌生,后思之,如人取景,视角不同。征求吴思妤女士同意,自今日起《风情沧州》一书全文将在诗眼看世界刊发,请大家和我一起体感不一样的文化沧州。吴思妤:沧州广播电台记者,河北散文学会会员,沧州作协副秘书长。作品散见《沧州日报》《小小说选刊》《散文风》等报纸和杂志,作品《酒碗》曾获得首届王蒙文学院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蒹葭宛在瀛洲生香》获河北省散文学会第10届河北省散文名作二等奖,沧州市“金恩杯”散文随笔二等奖,“金恩杯”纪念沧州建州周年散文随笔作品大赛三等奖等等,著作有散文集《风情沧州》。作者语:我是一个典型的家乡控,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爱到骨子里。走出沧州,我会不留余力地宣传沧州的美好,维护沧州的方方面面,不允许人们说自己家乡一点不好;走出河北,我也会不留余力地宣传河北的美好,像维护沧州一样维护河北,因为,这里有我的家乡。走过沧州的每一块土地,都会情不自禁地激动,都会情不自禁地想拥抱它。当深情无法宣泄的时候,我只能选择用文字来表达。我爱我的家乡,唯因爱,所以一往情深。沧酒·饮一世豪情吴思妤此刻,就着月光,饮一口沧州老酒,回味着千年前的味道。传承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们无法让时空倒转。所谓时空穿越,也不过是人们怀念历史的一个美好想法而已。可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能够品尝千百年前宋朝的滋味。沧州老酒,一步一步回溯历史时,可以看到,运河有,酒即在。浩荡的运河,在为我们带来人气、带来商机,带来无数故事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副产品—酒的兴旺。劳累了一天的汉子,回到家里,最惬意的就是打上二两老酒,下酒的菜也许简单,不过是家里种的青菜,河里抓的小鱼,可是,经过媳妇的巧手,却也有滋有味。一口菜,一口酒,给个神仙也不换。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求的也不过如此,有酒喝,有饭吃。沿运河而来的商人、学子、官员们,当船泊在此处,自然要品一品当地的特产。有菜,必然有酒,有酒,又岂能不是沧州老酒。推杯换盏间,沧州酒香,沿着运河涛涛白练,向四面八方奔腾而去。于是,有运河的地方,就有了沧州老酒,就有了沧州滋味。沧州,因运河而灵动,因沧州老酒而勃发。万贯的酒税,相当于现在5亿左右人民币,北宋时候的沧酒,就以傲然的姿态,挺立于当时北方市场的鳌头。从那以后,从宋到明,到清,沧酒,用绵长的滋味,用幽雅的姿态,始终屹立于人群中,从未离开人们的视线。“沧酒之清”清如许,小小一盏白酒,承载了人们多少欢乐、多少希望、多少追求。又或者,多少懊恼。曾经二度在沧州当父母官的董思任,当离开沧州之前,最后品尝到沧酒时,发出的感慨是“真后悔没有早点辞官!”虽是戏言,但是与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的张翰,有异曲同工之妙。时至今日,当年万酒税的风光,已经不可重复,就如同曾经风光无限的运河,已经逐渐沦为城市的附庸,承载的,更多的是象征意义。我们凭着自己枯竭的想象,怎么也无法描绘出当年满槽的河水,打着漩涡,滚滚北流,冲击着高高筑起的堤坝的情景。眼前断断续续的运河和曾经“卫水帆樯”,灯火闪烁、炊烟袅袅的运河,有什么关系?幸好,我们还有沧州老酒,还有从宋朝传承而来的酒香。此刻,就让我们烫一壶老酒,就着月光,品一品宋朝的滋味,饮下我们一世的豪情。编者简介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