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说起黄河,许多人想到的是它九曲回肠般的干流,它的长度是公里。其实从东到西它的直线长度多公里,南北公里上下,因为屈曲回环,出现了万里多的河道。
实际上,这不是黄河最长的时期,连大禹治水时期的黄河和年第四次大改道后的夺淮入海的黄河长度都比不上,更遑论古黄河了。
黄河历史上最长的时期有一万多公里,在韩国济州岛西侧附近入海。
这大约是2万年前的事情,看起来也并不遥远。
要想明白黄河为什么会在韩国西南部现在的济州岛附近入海,首先得知道大海的海平面其实是不停变化的,最大变化幅度米。究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引起的冰期波动。当气候变暖时,冰川融化,海平面上涨;反之,则气候干燥,海平面下降。
现在渤海的深度不足20米,可以想见,在干燥期海平面最低的时候,渤海、黄海和部分东海其实是陆地,充其量也就是有一些内陆湖和河流。这也很好地理解了古代人类迁徙路径的问题,他们大多是经过陆路而不是水路到达附近各个岛屿的。
也就是说,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步行走过台湾海峡和琼州海峡。
当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后,大片的陆地又会被淹没于海水之下,实际上现在的郑州、河北的献县都曾经是滨海城市,现今太行山山麓的海螺化石以及古“白河”——因为螺壳而河道呈白色,都说明在更早之前海岸线的位置。
这对看过海岸礁石的螺壳积累的人不难理解这一点。
渤海曾经是陆地大约2万年前到1.2万年前之间,地球寒冷过,不过这个时间人们说法不完全一致,在这个大致的时间范围内,地球进入“新仙女木事件”寒冷期,幸好这是一次温和的寒冷,特别是欧亚大陆东部的植被动物没有被冷冻起来进而灭绝,使我们今天还有幸存的植物动物。要知道,地球最厉害的结冰,冰层厚度达米,整个是一个冰蛋。
也就是在这个阶段上,由共和湖盆、宁夏湖盆、河套湖盆、汾渭湖盆以及华北诸多湖盆连贯起来的黄河能够作为一条浩荡的大河寻找海洋入口,河海互动开始了。
这是黄河最气势磅礴的阶段,它不仅是四渎之宗,其实连四渎中的济水、淮河都是它的支流。同时作为它的支流的还有辽河、鸭绿江、韩国的汉江等。
对古文化圈形成有研究的朋友一定隐约会感觉到环渤海、黄海在古代有关联性,甚至唐朝中后期这一带的平卢淄青节度使都有过高丽人李正己、朝鲜族李师道这样的情况。我们有理由猜测,苏秉琦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六大早期文化圈中,以泰山为中心的齐鲁文化外延应该很大,是在新仙女木事件之后随着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逐渐向西压迫变小的。
说不准渤海泥沙之下会掩藏着很多古代的秘密。
黄河之这段最广阔、长远的流域历史,因为其距离我们今天并不太遥远,不仅具有自然地理学的价值,也为文明流变、人口迁徙、文化传播等提供参照。海洋考古刚刚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渤海、黄海、东海海底的诸多秘密将会被陆续揭开。
逐河而居的人类,一定会在河底或两岸给我们留下蛛丝马迹,让我们猜测两万年前后发生的故事。(,乌海)
黄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