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但是他那些王兄却多数都是混蛋,这帮人奸诈淫邪,纵情逸乐,可谓五毒俱全。班固在《景十三王传》中有滋有味的描述他们凌虐宫人、通奸乱伦的具体细节,这成为整部《汉书》中为数不多的可以打马赛克的限制级篇章。
除开这些“奇葩”,书中还有一位清新派的王爷,他就是河间献王刘德。
不恋酒色、不慕权位,不爱金钱,他还救济国内孤贫:这位王爷在汉景帝诸子中可算一个另类。在河间王任上26年,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文化典籍的搜集与整理,形成了以他为首的河间学术中心,为中国儒学的传承发展、封建社会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德以重金搜集河间国内的百姓藏书,如有不肯他就好言相劝,晓以大义,并允许百姓抄录一本留用。久而久之,很多人远道而来,去河间贡献典籍,包括《周官》、《礼记》在内的大批珍贵作品得以保留。
武帝既折服他的才华,另一方面又猜疑他,恐他与自己抗衡,江山不稳,刘德知其意后,终日纵酒听歌,不久郁闷而终。他在位二十六年,因其“聪明睿智”,谥号曰“献”,称为“河间献王”,这就是献县得名的由来.如今在献王陵的基础上建了一个很古朴典雅,充满汉风的献王纪念园,使得献王陵这一名胜焕发了新的生机。年献王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献县汉墓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献县境内,西距沧州市70公里。
献县自西汉建立河间国,直至南北朝时,一直是王封之地。献县汉墓群现存有河间献王墓、李王墓、惠王墓、刘淑墓、刘苌墓、毛公墓、贯公墓等墓葬37座,以河城街乡一带分布最为集中。河城街是当时汉代河间王的都邑所在地,所以这里古墓多就不难理解了。
献县汉墓群规模大、级别高、数量多、层次全、时间跨度大,贯穿于汉代的始终,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地面现存墓葬37座,封土一般高8-10米,最高的达28米。曾出土错金铜豹、铜龙、铜俑、陶俑等大量随葬品。
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献王陵是献县汉墓群中的最有代表性的一座汉墓,位于献县城东5.5公里。东邻云台山,东北米处为河城街镇西八屯,封土南北米,东西米,占地面积3.9万平方米,为献县名胜。主人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献县城东10公里的云台山,高20米,占地2.3万平方米,专家推测是汉代丞相匡衡之墓。匡衡年少时家贫,为读书曾凿壁偷光、萤囊映雪。匡衡当丞相后,两袖清风、爱民如子。死后人们纪念他,自愿为他修大墓,男的肩担、推车,女的手捧、包裹着土,筑成“比云彩高的山”,故名云台山。
献县汉墓群就其规格数量而言,在全国的汉墓中名列前茅,在河北省的汉墓中独一无二,是汉代通史的地下陈列馆和博物馆,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以汉墓群为依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献县汉文化体系,是献县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