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理解与练习河中石兽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153159.html

《河中石兽》

一、文学常识

课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这是一本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的书,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纪昀(yún)(—),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此篇需背诵。

三、全文展示及基础考察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①河干:__________________

②圮:__________________

③阅:__________________

④求:__________________

⑤竟:__________________

⑥棹数小舟:__________________

棹:__________________

⑦曳铁耙:__________________

曳:_________

①设帐:__________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尔辈:_________究:___________

③是非木杮:__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木杮:__________

④湮:__________________

⑤颠:__________________

⑥众服为确论:__________________

①河兵:__________________

②失石: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激之力:__________________

④啮:__________________

⑤坎穴:__________________

⑥不已:__________________

⑦遂:__________________

⑧溯流:__________________

①据理臆断:__________________

四、思考题

1.讲学家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甚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2.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寺僧的嘲讽与自以为是,表现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3.为什么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最后找到了石兽?

老河兵考虑到流水的影响,也考虑到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充分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根据他的判断准确找到了石兽。

4.文章结尾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结尾通过议论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判断。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正确的。

5.老河兵的判断看起来不合常理,可为什么是正确的?

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特点,主张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综合石兽、泥沙与流水的关系,主张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才能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镇守河防,了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的,所以是正确的。

6.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在学习生活中,不能片面地理解事物,而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7.四种寻找方法: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五、课内阅读

(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yún)    圮于河(pǐ)棹数小舟(zhào)曳(yè)铁钯(pá)

木杮(fèi)湮于沙上(yān)啮沙(niè)溯流逆上(sù)臆断欤(yì)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4)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5)竟不可得(终了,最后)

(6)曳铁钯(拖)

(7)尔辈不能究物理(研究、探究)

(8)众服为确论(正确的言论)

(9)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10)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3.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解析:前三项均为代词,最后一项为助词“的”。)

4.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C)

A.石必倒掷(于)坎穴中

B.(僧人)求石兽于水中

C.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

D.(石兽)湮于沙上

5.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划两处)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果/得于/数里外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

(二)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人。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

⑶湮于沙上()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C.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三)原文略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2)以为顺流下矣(认为)

(3)棹数小舟(船桨,这里指划船)

(4)湮于沙上(埋没)

9.翻译下列句子。

(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10.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11.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12.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

示例:应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外阅读

(一)

执竿入城

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①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②计:计谋,策略。③俄:不久,一会儿。④老父(fǔ):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⑥中截:从中间截断。

13.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执竿入城(握,持)

(2)不可入(进入)

(3)但见事多矣(只,只是)

(4)遂依而截之(于是,就)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竖执之。

译文:开始是竖着拿长竿。

(2)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译文: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16.简要概括这则寓言给你的启迪。(不超过40字)

示例: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附参考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拿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人,我是一个爱帮忙的人,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河中石兽(原文略)

伊犁城中无井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一佐领①日:“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须修绠②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③不谬。徐舍人蒸远曾预斯役,尝为余言。此佐领可云格物④。蒸远能举其名,惜忘之矣。后乌鲁木齐筑城时,鉴伊犁之无水,乃卜地通津⑤以就流水。余作是地杂诗,有日:“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尽向西。金井银床无用处,随心引取到花畦。”记其实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注:①[佐领]地方官员。②[绠(gěng)]绳子。③[灼然]明白清楚的样子。④[格物]推究事理。⑤[卜地通津]选择了渡口为城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一寺临河干干:

(2)乃卜地通津以就流水就: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特汲须修绠耳静以修身

B.蒸远能举其名有仙则名

C.不知其二者多矣其真无马邪

D.曳铁钯曳屋许许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2)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

翻译:

4.文中老河兵正确判断出石兽的位置,文中佐领准确找到水。阅读两文,说出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

答: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

河中石兽(原文略)

杜处士好画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

5.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2)一日曝书画曝:。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译文:

7.结合语境,用自已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原因:

(2)(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原因:

8.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9.甲文:

乙文:

(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

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②须其夜艾()

③阴布大网()

④叹其以诈相笼()

2.翻译下面的语句。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甲文:

乙文:

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五)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②之,曰:“甚矣,农夫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数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④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节选自《浑然子》)

(注释)①息:呼吸。②哂:嘲笑;讥笑。③移时:不多时。④速:速度,快速。

4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阅十余岁(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____)

(3)行者解衣下田(________)

(4)且仆于田(________)

47.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二石兽并沉焉/喘喘焉不能作声

B.沿河求之/乃子之术谬矣

C.以为顺流下矣/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D.山门圮于河/农夫耕于田

4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甚矣,农夫之惰也!

49.请从甲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说说两文共同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46.(1)经历(2)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3)脱下(4)倒下

47.D

48.(1)按照他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2)农夫(你)太懒了!

49.甲文成语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乙文成语是“欲速不达”;共同道理是:①考虑问题要遵循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不可主观臆测。②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答出一点,意近即可)

(六)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河中石兽原文

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ò死)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ù)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红褐色)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dài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p)砞mò(捶胸顿足)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纪昀《阋微草堂笔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湮于沙上()不亦颠乎()

虽危症亦立愈()终不反顾()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求之下流,固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转赠以金扶苏以数谏故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归途于窝集遇三盗

D.以箧负归负势竞上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l)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2)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白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译文:

4.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2分)

文的启示:____

文的启示:____

答案:

1.(1)埋没(2)通“癫”疯狂(3)即使(4)回头看(共4分,每空1分)

2.C(2分)

3.(1)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2分,意近即可)

(2)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2分,意近即可)

4.文的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1分,意近即可)

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或“有志者事竟成”或“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等等。(1分,意近即可)

(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刘羽冲偶得兵书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干:求见。

③沟恤:沟渠。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自谓可将十万(率领、带领)

B.会有土寇(聚会、会合)

C.人几为鱼(几乎)

D.沟洫甫成(刚刚)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自练乡兵与之角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几为所擒士卒多为用者

C.使试于一村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非独贤者有是心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4.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文后所引何文勤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分)

答案:

1、B(3分)

2、BD(4分)

3、①刘羽冲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良田。(2分)

②拘泥于古法,不思变通的人愚钝,怎么竟愚钝到这样的地步啊?(2分)

4、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对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辨证地看待,不应将它看得毫无用处,也不能为它束缚。正确的态度是:既要继承它,又要发展它。(4分)

(八)纪昀《河中石兽》宋祁《雁奴后说》对比阅读

(甲)一老河兵闻之......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如:②须其夜艾艾:③阴布大网阴:④叹其以诈相笼.笼:2.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2分)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分)答案:

1.答案:①依照②止,尽③暗中,秘密④笼罩,捕捉评分:每小题0.5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2.答案: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3.答案: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评分:每个方面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4.答案: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评分:答对其中一种得2分。共2分。写法、作用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九)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一老河兵闻之......可据理臆断欤?(选自《河中石兽》)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

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

小题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1分)

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转转不已⑵但知其一

⑶其创果不出血⑷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小题3: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至石之半定非我所见之理

B.如其言一盗拽其妻起

C.果得于数里外不得其所以然

D.而又戕其耳人不知而不愠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小题5:比较甲文和乙文,用原文句子填空。(2分)

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我们可以引用“”(用乙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用甲文原文填空)。

答案:

小题1:(1分)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划错一处,则1分扣除)

小题2:(4分)已,停止。但,只,仅仅。创,伤口,创伤。断,断定、判定。

小题3:(3分)C

小题4:(4分)①在河底寻找石兽(它),不是更荒唐吗?②希望乞求(得到)夫人(身上的)一件物品,夫人不要惊慌(惊恐)。

小题5:(2分)第一空:“自必有其所以然”或“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第二空:“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据理臆断”。

(十)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与《黔之驴》,完成下列小题。

(甲)《河中石兽》原文

(乙)黔无驴,有好事者①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③;以为且噬④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⑤,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⑥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黔之驴》

(注释)①好事者,爱多事的人。②憖憖(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③远遁,逃到远处。④噬,咬。⑤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跳踉:跳跃。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棹数小舟(______________)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______)

2.选择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棹/数小舟,曳/铁钯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C.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D.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3.翻译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请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建议用文中原话回答)

5.读了上面的文章,请归纳一下天下事的相同原理。(可以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案:

1、划船于是

2、D

3、你们这些人,不能够探究事物的道理,这又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4、讲学家只知道“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道“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老虎只知道“庞然大物”,不知道驴并“无异能”。

5、天下之事不能简单的按照常理做主观臆断。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513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